矿山充填开采技术全面解析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10日 浏览量:56
矿山充填开采是一种现代化的采矿工艺,其核心思想是: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或专门制备的充填材料,通过管道或其它输送方式,输送到井下采空区进行回填。这不仅是为了处理废弃物,更是为了实现安全、高效、环保的矿产资源开发。
一、为什么要进行充填开采?(目的与意义)
传统采矿方式(如空场法、崩落法)会形成巨大的地下空区,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。充填开采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的:
控制地压,防止地质灾害:填充采空区,支撑围岩,有效防止顶板垮落、岩层移动和地表塌陷,保障井下作业安全。
保护地表环境:最大程度地减少采矿对地表地形、建筑物、铁路、水源(特别是水体下、建筑物下、铁路下“三下”开采)的破坏。
处理固体废弃物:利用尾矿(选矿后产生的废渣)、炉渣、粉煤灰等作为充填材料,变废为宝,减少尾矿库占地和环境污染风险(如尾矿库溃坝、重金属污染)。
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:充填体为回采相邻矿柱或矿房提供了工作条件,允许回采更多原本无法安全采出的矿石,减少资源浪费。
深部开采的必要手段:随着开采深度增加,地压和地温问题愈发突出,充填是控制深部高地压、实现安全开采的关键技术。
二、主要的充填材料有哪些?
充填材料的演变也代表了充填技术的发展:
干式充填:最早使用,用废石、砂石等干料直接倒入采空区。效率低,密度小,支撑效果一般,现在已较少使用。
水砂充填:将砂石料与水混合成砂浆,通过管道输送至采场,水从采场排出,砂石留下。比干式充填效果好,但排水和管理复杂。
胶结充填:这是现代充填技术的核心。在充填料中加入胶凝材料(最常见的是水泥),使松散的充填料凝固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态体。
骨料:尾矿(最常用)、河砂、破碎的岩石等。
胶凝材料:水泥(普硅水泥、矿渣水泥等)。为了降低成本,常大量使用粉煤灰、高炉矿渣等工业废料部分替代水泥。
水:起到混合和输送作用。
主要材料构成:
三、核心充填工艺与技术
现代矿山充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主要包括:
充填材料制备:
将尾矿从尾矿库或选厂打出,进行脱水或浓缩,控制浓度。
将水泥、粉煤灰等胶凝材料通过罐车或仓泵输送到搅拌站。
按精确配比将骨料、胶凝材料和水在高效搅拌机中混合成均质的充填料浆。
料浆输送:
通常通过管道自流或泵压输送至井下。管道设计是关键,要克服高差和长距离带来的阻力,防止堵管、爆管和过度磨损。
采场充填:
料浆被输送到目标采空区。
需要建设有效的脱水系统(如滤布、脱水井),让多余的水分排出,加速充填体凝固和强度增长。
对于需要分层回采的采场,充填体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后,才能在其上方进行下一轮作业。
四、充填体的主要作用
力学作用:提供支撑,控制围岩变形和应力分布。
结构作用:作为后续回采的作业平台或矿柱。
环保作用:将尾矿等固废安全地封存于地下,减少地表生态足迹。
地质作用:维持矿区地质结构稳定,防止地表沉降。
五、优点与挑战
优点:
安全:极大改善井下作业安全环境。
环保:实现无废或少废开采,是绿色矿山建设的核心技术。
高效:提高资源回收率,延长矿山服务年限。
社会效益:允许在城镇、重要设施下进行采矿,减少搬迁成本和社会矛盾。
挑战与局限性:
成本高:充填系统(制备站、管道、搅拌设备)固定资产投资大;水泥等胶凝材料成本是充填作业的主要运营成本。
工艺复杂:系统环节多,技术要求高,需要专业团队进行设计、管理和维护。
影响生产节奏:充填作业需要时间(制备、输送、养护),会占用采矿循环时间,可能影响采矿效率。
技术挑战:如管道磨损与堵塞、充填体强度不均匀、脱水不清导致环境污染等。
六、发展趋势
全尾砂胶结充填:使用未经分级脱泥的全尾砂,进一步减少尾矿排放,但需解决高浓度输送和脱水难题。
高浓度与膏体充填:制备像牙膏一样稠度的膏体料浆,其含水量低,流动性好,不离析,强度高,脱水少,是目前最先进的方向。
新型胶凝材料研发:致力于用更便宜、更环保的胶凝材料(如地质聚合物、矿渣基胶结料)大量替代水泥,显著降低充填成本。
智能化与自动化:利用传感器、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,对充填全过程(浓度、配比、流量、强度)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,确保充填质量稳定、高效和安全。
总结
矿山充填开采已从最初简单的处理废石,发展成为一套集岩土力学、流体力学、材料科学、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技术采矿系统。它是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、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必然选择,特别是在深部开采和“三下”开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尽管存在成本和技术的挑战,但随着技术的进步,其综合效益愈发凸显,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