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矿连采连充开采技术:绿色高效开采的新路径
发布时间:2025年05月10日 浏览量:75
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开采方式直接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。传统垮落法开采易引发地表沉陷、水资源破坏等问题,而连采连充技术通过“边采边充”模式,实现了煤炭资源高效回采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双重目标,成为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。
一、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
连采连充技术以连续采煤机为核心设备,将工作面划分为若干支巷,采用“间隔支巷开采、分步充填置换”模式。以内蒙古西部某矿为例,其将工作面划分为50-100米长的支巷,支巷宽度控制在4-6米。开采时,连续采煤机与锚杆台车协同作业,先掘进奇数支巷并完成顶板支护,随后立即进行矸石、粉煤灰与水泥混合料的充填。待奇数支巷充填体固化后,再对偶数支巷进行开采与充填,形成“采充平行作业”的循环体系。
该技术关键在于充填材料的选择与输送。以矸石-粉煤灰-水泥体系为例,矸石粒径需小于15毫米,粉煤灰中26.62微米以下粒径占比需达50%,配合P.S 32.5R型早强水泥,通过调整料浆浓度与添加剂配比,可实现充填体28天抗压强度达3-5兆帕。输送系统则根据煤层倾角优化设计:在水平煤层中采用自流充填,利用重力实现料浆输送;在倾斜煤层中,采用双液泵送技术,通过流量控制系统确保充填体均匀分布。
二、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
资源高效回收:连采连充技术可有效解放“三下”压煤、大巷保护煤柱等难采资源。乌海能源公司应用该技术后,三年内解放呆滞煤炭资源777万吨,资源回收率较传统方法提升15%-20%。
生态环境友好:通过将矸石、粉煤灰等固废转化为充填材料,该技术可减少矸石山占地与扬尘污染。邢东矿11233工作面采用矸石充填后,年消耗矸石10.5万立方米,相当于减少地面矸石堆积面积2万平方米。
安全性能提升:充填体对顶板形成有效支撑,降低了冒顶风险。潞安矿业集团王庄煤矿在过空巷时,采用超高水材料充填后,巷道顶板下沉量控制在50毫米以内,保障了工作面安全推进。
该技术尤其适用于以下场景:
薄及中厚煤层:支巷宽度设计灵活,可适应1-5米煤层厚度;
地质条件复杂区域:掘进机对断层、褶曲等构造适应性强;
生态敏感区:在西部脆弱生态区,该技术可控制地表沉陷值小于300毫米,满足建筑物保护要求。
三、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
尽管连采连充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,但仍面临以下挑战:
充填成本制约:水泥等胶凝材料占充填成本的40%-60%,需开发低成本替代材料。
连续作业瓶颈:现有设备在采充转换时需停机2-3小时,影响生产效率。
长距离输送难题:在千米深井中,料浆自流倍线超过10时易发生堵管。
针对上述问题,行业正开展以下研究:
材料革新:研发赤泥、钢渣等工业固废基胶凝材料,降低水泥用量30%以上;
装备升级:开发智能充填机器人,实现采充无缝衔接;
工艺优化:采用分段接力充填技术,将单次输送距离延长至1500米。
四、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推进,连采连充技术将在以下领域发挥更大作用:
煤矿采空区治理:结合离层注浆技术,构建“地面-井下”协同防控体系;
城市固废处置: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、建筑垃圾等纳入充填材料体系;
深部开采保障:通过高强度充填体控制深部岩爆风险。
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政策支持:
将充填开采纳入绿色矿山评价标准,给予税收减免;
设立专项基金,支持充填材料与装备的国产化研发;
制定充填工程质量验收规范,确保技术实施效果。
连采连充技术通过工艺创新与材料革新,实现了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。未来,随着智能化装备与低碳材料的深度融合,该技术将向“零排放、全充填、负碳化”方向升级,为我国能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双重保障。